电话:13674998789
地址:河南焦作·温县产业集聚区
1994年的一天,一群公安干警乘着警车来到河南洛阳孟津县郊外的南石山村,包围了一个叫高水旺的村民住宅,公安干警破门而入后,高水旺从他的窑炉后面抬起头、满脸都是疑问之情。
当听到公安人员怀疑他与一起重大盗墓案有关时,高水旺镇定地拉开了自己家的后门,公安人员这才看到,高家后院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唐三彩和陶俑,有些还只是泥坯、没有入炉烧制,而这些高水旺亲手烧制的陶人、陶马,无不栩栩如生、毫毛毕现,难怪多位国家级文物专家也鉴定不出真假。
而这已经是高水旺第二次被警方传唤了,7年前,他的一具唐三彩仿品在文物市场上被人以假乱真、卖出高价,在出海关时被检查人员拦截了,警方当时怀疑他参与了文物走私,他只得用自己的手艺现场复制了一个,才洗清了嫌疑。
而这一次,高水旺仿制的魏俑竟在北京引起了两家博物馆的高价抢购,故宫博物馆慷慨地付出了高达10万元的“学费”,另一家中国历史博物馆更是付出了80万元的天价。
1996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此后,他接连夺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百花奖”、陶瓷行业最高奖“大地奖”等大奖。
2009年,高水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了全国知名的制俑大师,作品也有了较高的收藏价值。
1994年夏天,两名故宫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跟着游人们一起,来到北京东三环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搜寻古董文物。
潘家园是北京有名的文玩市场,古代书法、字画、玉器、摆设一应俱全,也是“全国十大古玩市场”之一,经常有人到这里捡漏。
由于过度商业化,这里也充斥着一些假货,不过,两位故宫的专家本来就是鉴宝高手,根本不怕古玩贩子蒙骗。
和平常一样,他们这次来只是随便看一下、没抱着多大希望,可在一处摊子前,两位专家同时驻足了。
原来,这个摊子上有几个造型很独特的陶俑,是两位专家从未见过的,从陶俑的发髻、衣饰来看,这些俑具有北魏时期的风骨,与汉俑、唐俑很不一样。
专家们一问才知道,这些陶俑是从河南地区运来的,这让他们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报纸上的新闻:几年前,洛阳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北魏王公墓葬,可打开一看,陪葬室里的陶俑、玉器等值钱文物已被洗劫一空,而面前这些北魏陶俑,会不会就是从盗墓者手里流出来的?
专家们开口一问价,被吓了一跳,摊主显然深知这些北魏陶俑的稀缺性,开出了10万元的天价,而且咬定价格不肯松动。
两位专家深感为难,他们既不放心这些北魏陶俑流出海外,又拿不出如此一笔巨款,要知道,1994年,普通职工只有一两百元的收入,10万元足可以在北京买下一套房子。
回到故宫博物馆后,两位文物专家向上级汇报了此事,经开会研究,故宫博物馆申请了10万元专款,用于购买这批北魏陶俑。
买回这批北魏俑后,故宫博物馆的专家们先人工鉴别了一番,当时北魏俑存世量很少,从俑的造型看,这些北魏俑的面部特征与汉朝陶俑、晋朝陶俑都有着明显区别,与北魏人物画像比较符合,具有小颐秀颈、眉目开朗、体态修长的“秀骨清相”式风骨,人物衣纹呈垂直状,服饰上更是特征鲜明,既有鲜卑文化特色的鸡冠帽,也有北魏特色的文官帽。
为了审慎起见,专家还用机器进行了技术鉴定,结果发现制俑土与洛阳北邙山土质一致,从土质、造型、烧字上看,这批北魏俑是真货无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故宫博物馆大手笔收购北魏陶俑的消息传开后,不少古玩行家纷纷赶往潘家园淘货,此时,又有一批北魏俑出现在市面,闻风而至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馆甚至抢购起来,最终中国历史博物馆大手笔地花了80万元,把又出现的北魏陶俑分三批全部买下。
正当双方都以为抢到了珍稀“国宝”时,仿佛雨后春笋一般,潘家园市场上又出现了大批北魏陶俑,比两家博物馆买走的那批还多,而且还是从河南运来的,这一下,两家博物馆感到事情有些不对,认为很可能是盗墓集团在出货,立刻报告了警方。
河南警方一直在寻找前两年洛阳北魏王公墓被盗案的线索,听说此事后,立刻立案侦查,从古玩摊主那里顺藤摸瓜,最终查出这些货是从洛阳南石山村的高水旺提供的,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经过现场查看,警方发现高水旺的院子里放着车床、锉刀、风机等工具,而那些做好的仿品中,有些陶俑与博物馆收购的几乎一模一样。
为打消公安人员的疑虑,高水旺当即在现场制作了一个北魏陶俑,烧好后,这个陶俑果然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从衣饰、面貌到封口,全都酷似真品。
高水旺告诉公安人员,几个月前,有外地人用200元一个的价钱买走了一大批他仿制的北魏陶俑,他没想到,此人买走仿制品是拿到古玩市场上冒充真品,更没想到这些仿品能蒙混过两家博物馆专家的审鉴。
高水旺所在的村庄位于邙山腹部,素有制造唐三彩仿品的传统,全国旅游市场上百分之八十的唐三彩工艺品都由南石山村的村民供应。
“在1920年前后南石山村有7位高姓民间艺人,以修复损坏的出土唐三彩为生。后来,陶塑艺人高良田在自己多年修复古唐三彩的技艺上,首次复制唐三彩获得成功,成为高姓的家传秘技,当时用小窑烧制唐三彩也仅流传于高姓家族之间。”
50年代初,南山石村特地成立了一家工艺美术社,经老匠人们的精心指点,不少人学会了仿制唐三彩的手艺,家家户户都有窑炉和作坊,一进村,就能听到制作唐三彩的隆隆球磨机响声,能看到村民们的门前、墙头放着骏马、狮子等唐三彩作品。
但这些仿品只能说是普通工艺品,平时也就是运往洛阳等地的旅游景点,卖给前来观光的游人,一看就与真品有极大差距。
而高水旺没像旁人那样只把仿制唐三彩当成谋生手段,他对这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手艺极为痴迷。
17岁那年,高水旺父亲去世,寡母拉扯着他和弟弟,生活十分艰辛,为了养家糊口,他在村里跟人学习起制作唐三彩的手艺。
一开始,高水旺的作品也脱不了匠气,五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洛阳博物馆参观,顿时被那些制作精湛的真品震惊了,这些唐三彩文物一个个流光溢彩、活灵活现,既神情生动、动作丰富又构思精巧,
当时,北邙山脚下还经常能找到碎落的三彩残片,高水旺找到这些唐三彩真品残片,进行仔细分析,并一块块观察对比,揣摩这些作品的造型和色彩,还买来一杆小秤和各种矿物质原料,在自家的小窑炉里做起了试验,经过反复配方,他终于配出了唐代釉的成分,找到了最合适的火候。
为了精准还原烧唐三彩的土坯原料,他经常骑自行车往返50多公里,到北邙西山龙门石窟附近挖土选料。
不久后,因生计所迫,高水旺来到洛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当烧窑工,他把这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既向专家们学习有关陶俑的专业相关知识,又积累了烧窑、雕刻等经验,最终钻研出了唐三彩绝技,把配釉、火候、做旧方法都做到了以假乱线年,他制作的“勾头黑马”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国家高品质的产品奖。
经过多年学习和实践,高水旺仿制的三彩马和骆驼,肌肉、鬃毛、饰物的微细之处均精雕细琢、表现生动,被人买走后,与真品放在一起,让专家都难分真伪,也让警察两次找上门来。
1994年,当故宫博物馆的专家们发现高价买来的这批北魏陶俑只是仿品后,他们并没有把高水旺的仿品弃之门外,而是特地标注上高水旺的名字,与真品摆放在一起供大家观赏,为当代能出现这样的唐三彩高手感到庆幸。
而高水旺也从这件乌龙事件中得到教训,此后每次烧窑,他都认真在作品上刻好自己的名字和印章。
这个新闻传开后,高水旺和他的高仿作品声名鹊起,事实上,他的仿作已经赶上了古代手艺最高超的工匠,精妙绝伦,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地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让他实至名归。
1998年,我国举办了首界“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高水旺的作品《女俑唐三彩》一举夺得金奖,另一个作品《三彩大马》获得银奖。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件作品上,同时交错使用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形成绚丽多彩的效果,从初唐时起,唐三彩就被大范围的应用于皇家宫殿、园林、墓葬。
1928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洛阳邙山时,工人们在打通隧道时发现了大量唐朝墓葬,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文物,被文物贩子拿到国际市场上卖出了天价,一只35厘米高的唐三彩马文物现已价值几十万元。
从此,唐三彩成为中国国宝、闻名于世,其仿品曾被当作礼物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领导人,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安史之乱后,随着大唐内乱,唐三彩手艺开始衰落,而后来的“辽三彩”、“金三彩”均未达到唐三彩的水平,近代,由高良田等人传到了高水旺手中,民间制作唐三彩的技艺有了重大突破。
这个乌龙事件发生后,高水旺在洛阳成立了九朝文物复制品有限公司,聘请了几十位手艺人专门进行生产。
不过,由于手艺高低有别,这些工匠主要是批量生产常规工艺品,制作一些马和骆驼,而对市面稀少的唐三彩珍品进行高仿时,高水旺还是会亲自上阵、把握关键工序。
他制作的仿品,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力求还原唐代乐伎、武官特有的风采和神韵。
2008年6月,唐三彩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年,已名扬业界的高水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但经过九十年代的短暂风光后,唐三彩作品并没像陶瓷用品那样被老百姓广泛使用,一般人认为唐三彩只是些可有可无的摆设。
这让高水旺感到很遗憾,他认为,唐三彩不仅是工艺美术摆件,也可以有更多的用场,他把自己的土窑改成电窑,还用上了先进的设备,剔除了陶土中的重金属,烧制出来一套唐三彩茶盏:绿底白花黄蕊的杯身,经灯光一照,晶莹透亮,丝毫不比陶瓷作品逊色,可完全当成生活用品,这一产品打破了人们对唐三彩粗犷、易漏水的固有印象,也尝试了唐三彩工艺的转型。
如今,高水旺每年都在国内外各种工艺品展会上进行唐三彩作品展览,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公司的作品,公司的作品也努力转向家居生活方面。
参展,是高水旺推广唐三彩的主要手段,每年要为此花费数百万。这些年来,业内知名的展会上,洛阳唐三彩从没有缺席过,高水旺说:“展会上卖得不多,参展还费钱,可是通过参展能让更多人知道唐三彩。”
同时,他还在深圳筹备成立了自己的唐三彩非遗工作室,打算在那里进行教学和技法研究。
虽然高水旺所在的南石山村已成了全国最大的唐三彩生产基地,可这项手艺仍然只能在当地亲友、父子间相传,生产地点多为家庭作坊,并没有像景德镇那样有自己的学校、实验室和工厂,而高水旺希望有一天南石山村也能拥有景德镇一样的名气和繁荣,让各地艺术家闻名而来。
2000年,南石山村曾被命名“三彩之乡”,占地120亩的唐三彩文化产业园也在建设中,高水旺的梦想即将实现。
如今,在洛阳王城公园西门的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周末经常举办唐三彩体验课程,已拥有各种大师名号的高水旺也经常抽时间前去指点孩子们,他说:“洛阳的孩子们以后长大了,走出去,说自己制作过唐三彩,说自己的家乡洛阳有唐三彩,这就中。”